新华社南宁4月24日电(记者雷嘉兴、邹雨沁)夜幕低垂,在广西南宁市邕江北岸的水漾市集,数十个特色摊位依次亮灯,市集内人潮涌动、热闹非凡。不远处的民生旅游码头,游船沿江徐徐前行,江畔光影斑斓闪烁,畅游阁、冬泳亭、古城墙、河堤光影秀尽收眼底。
从傍晚六点到凌晨两点,8小时的“黄金消费带”重塑城市的经济脉动。从夜游、夜演到夜娱,夜间经济正从餐饮、购物的街巷夜市逐渐扩容升级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动能。

图为广西南宁三街两巷夜景。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夜间消费场景迭代升级
晚上九点,热气散去,从上海来南宁出差的王先生特地赶到埌西夜市打卡。“夜市有卷筒粉、酸嘢和糖水,口味很地道,我和朋友还尝试了螺蛳粉。”他说。

图为广西南宁埌西夜市。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南宁在夜晚迎来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光。嗦粉、撸串、吃蚝,诱人美食搭配雷公根甘蔗汁,烟火气弥漫在城市角落。放眼广西全域,14个地市都在打造风格各异的“夜生活”。来宾“象州梦幻夜”流光溢彩,北海侨港小镇演绎侨乡风情,百色壮锦、壮刀等手工艺令人驻足……
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约60%的国内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中国旅游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报告称,2024年国内夜间旅游总花费预计达到约1.91万亿元,夜游意愿持续上涨。

图为在广西南宁埌西夜市选购美食的消费者。新华社记者 邹雨沁 摄
不仅是广西,今年以来,我国多地正不断丰富夜间消费业态,对消费集聚商业区升级改造、优化配套服务,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景区、文博场馆开放时间。江苏省探索发放夜间消费券,陕西西安打造沉浸式“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贵州持续推进“流光溢彩夜贵州”建设,开发一条龙夜间消费场景……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与旅游系教授孙晓东认为,夜间经济逐渐走向 “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全方位发展“新夜态”的“夜间经济2.0”。
“从夜市到夜间经济商圈、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夜间经济不断向产业化、专业化、品质化方向升级,折射出人们对更丰富、更便利、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孙晓东说。
让“秩序感”融入“烟火气”
业内人士介绍,夜间经济延长了城市的活跃时间,延伸了消费场景,对城市配套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平衡“活力”与“秩序”成为新的治理课题。

图为广西南宁埌西夜市摊主正在销售糖水。新华社记者 邹雨沁 摄
街边流动摊点,一头连着个体经营者的生计,一头连着居民的生活。然而,流动摊点难以监管到位,食品安全问题偶有发生。餐饮垃圾、油污残留影响市容市貌,部分摊点占道经营,影响交通秩序。
近期,南宁市持续推进对流动摊点的整治,督促流动摊贩规范经营。“我们以教育劝导为主、行政处罚为辅,既提升了城市文明的整体形象,也保障了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南宁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冯忠明说,为了促进良性发展,南宁全市设置210个规范摊区,容纳1.4万个摊位,引导流动摊贩有序经营。

图为正在制作芒果花的埌西夜市摊主。新华社记者 邹雨沁 摄
“我在埌西夜市集中摆摊一年多,省去了游击摆摊的困扰。这里人气旺,我每周末都能卖出200多个辣椒芒果花。”广西南宁埌西夜市摊主刘女士说。
“答好繁华夜色下的治理考题,‘夜经济’方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夜间流量’与‘幸福增量’。”孙晓东说。
打好产业更新“文化牌”“科技牌”
“像‘大唐不夜城’这样的文旅项目走红,表明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演艺活动,更加注重文化体验和互动性。”孙晓东指出,夜经济的未来,必须依托城市独特的人文底蕴,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消费场景,提升游客沉浸式体验。
除了文化赋能,灯光科技、低空经济等科技元素有望成为夜间消费的新亮点。专家建议,各地应完善夜间标识体系、休闲设施等配套保障,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管理效能,让夜经济的运营更加智能化、精细化。以广西为例,“活力夜广西”夜生活地图指南的上线,为游客提供了从门票购买、路线规划到夜间活动推荐的全流程服务。
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等受访人士认为,夜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界协同发力。政府需加强统筹规划,推动文商旅融合;经营主体则应聚焦消费体验升级,打造更多示范性项目,实现 “烟火气”与“文明风”的良性互动。
相关文章:
夜经济2.0 让“秩序感”融入“烟火气”04-24
广西将新增2条高速公路!路过你家吗?04-24
宠物经济概念股持续拉升,乖宝宠物涨超9%创历史新高04-24
当前我国经济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04-23
现场抽检!限期整改!伊川联合检查……04-22
推动功能型无人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