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外滩为什么叫“外”滩,不叫“里”滩?丨闵行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0:00:00    

大江汤汤,

经百里乃成;

大城泱泱,

历千年而兴。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每个人心中有个外滩》节选。

清晨的七点,办公楼是寂静的,偶尔有鸟儿在窗外鸣叫。

一口清茶,我翻阅着陈丹燕的《外滩影像与传奇》,这是她“外滩三部曲”其中的一部,出版于2014年。没有人打扰,心可静下来,边读边做标签,用红笔画下几段特别的文字。

丹燕老师是这座城市的书写者之一,她以一种十分浓厚的怀旧气息和精致细节,记录着“流变的上海”,曾经的繁华旧梦,当下的时尚。我认识她的时候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那时她和她的先生陈保平刚合著出版了一部名为《精神故乡》的散文集。而之前,丹燕老师一直在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波兰、俄罗斯等世界各地游历采访。保平老师是上海新闻界前辈,青春年少时,我有着一个记者梦,于是常去他供职的东湖路上的青年报社拜访求教,于是也有幸结识了丹燕老师。

丹燕老师的气质,游历世界的那份经历,让我感觉她像极了台湾的三毛。她一直在寻找着那份独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兜兜转转好大一圈后又沉浸于上海这座她梦想启航的城市,开始书写“上海女性三部曲”。而后,她的笔基本上没有离开过上海。我想,这也许就是她真正的“精神故乡”。

光一个外滩,丹燕老师就写了整整三本书,厚厚的,读起来有些费时,但翻阅历史是需要耐心的。她眼里的外滩很纷杂,人们在拥挤的堤岸上散步、看船、看房子、看别人,是“不安的江水,无声但不安地向前流去”, 是“黑衣人走向灯光璀璨的门厅”,是面江而立的和平饭店“在时光穿梭中往复飘荡的风景”……在这里,历史具有了呼吸和温度。

其实,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个“外滩”,过去的现在的,来过的没来过的。用丹燕老师的话说:“上海是个反复经历沧海桑田的都会,而外滩,则是这种剧变的纪念碑。”

北京东路2号,是我对外滩最初的记忆。

第一次走进这幢楼的那年,我17岁,瘦小怯弱。从上海县马桥乡一个邻近黄浦江的小村落,辗转了几辆公交车,来到了这里,路上花了2个多小时,到达时已是中午时分了。

我是来送稿子的。彼时这里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所在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外滩,在我的心目中是遥远的。不光是距离,还在于心目中的那份高高在上,华丽、庄重和陌生。

电台农村部有我认识的一位年轻记者王烨,家住老闵行。那时他刚大学毕业不久,一次去我们村采访,便和我有了交集。而我自小对写作有着无比的热爱,而且心心念念地希望将来能进入媒体工作,于是在平日里就不断地试写各种各样的稿子,尤其是新闻稿。专程把稿子送到电台来,而不是通过邮寄的方式,是为了当面向编辑(记者)请教,就如同我去青年报社拜访陈保平老师那样。到底那时还没有接受正规的“科班”教育,都是在凭感觉写作,水准如何心中还是十分忐忑的。

我站在这幢被人们称为“广播大楼”的建筑前,填写了会客单后等待着王烨来接我。月洞形的大门两旁各有一根对称的圆形花岗岩石柱,极具古典意味,底部两层外墙用大块花岗岩石砌成,坚固结实。门岗是两名解放军战士,身姿挺拔,让一切变得神秘起来。“在外滩,当你走进一栋建筑,堤岸上的嘈杂之声被门切断,门厅里的光线照耀你,大楼里的空气包裹你,你顿时落入另一个时空,落入丧失自己方位的恍惚中。”数十年后,当我读到丹燕老师这段文字时,回想起当年的那一幕,突然有一种共鸣,那份感受是如此真真切切。

以我当时的阅历,根本不知这样的老建筑有着怎样的历史。上海外滩,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曾属于不同国家的建筑,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那是租界时期的产物。而广播大楼最初的名字叫做格林邮船大楼,又名蓝烟囱轮船公司大楼。它的大门按道理应该同周边的许多大楼一样,开在面朝黄浦江的黄浦滩路(即今中山东一路)上,但因大楼沿外滩的宽度较窄,所以把正门开在了北京东路2号。北京路原有的路基是上海开埠初通达黄浦江4条土路之一。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开始修筑从外滩到界路(Barrier Road,今河南中路)一段,并命名为领事馆路。这里是赫赫有名的上海外滩一角。窥一斑而见全豹,外滩的历史就是由格林邮船大楼这样的建筑铺就而成,从最初屈辱的开端演变为如今的辉煌和自豪。而“外滩”一词的由来,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描写和记载黄浦江的各类书籍和文章特别多,有文史典籍,有学术研究,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而《申江记》是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为黄浦江立传。从“水脉”探索“文脉”,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景式描绘了黄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风光,东西方文明互鉴图景和波涛汹涌千帆竞发的时代变迁,记录下上海从江南小聚落蝶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千年历程,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注脚。

2025年4月起,第二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作者:吴玉林

朗读: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 张瑾萱

编辑:汤婧娴

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王婷婷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外滩为什么叫“外”滩,不叫“里”滩?丨闵行情04-08

“甲亢哥”上海直播6小时不卡顿,网友点赞的网络基建为何如此丝滑?04-07

清明假期上海待客超700万人次,全要素旅游消费交易总额超117亿元04-06

体“谈”记忆|“上海德比”今晚上演,走过二十余载的东华足球会曾历经辉煌04-06

知名教育学者李镇西做客宝安中学(集团)青年教师读书分享会04-06

民族管弦乐《和平之光》奏响于“上海之春”04-04

盗版圣斗士和灌篮高手动漫手办七折出售 2人因侵犯著作权罪落网04-03

AMAC建筑指数上涨0.27%,前十大权重包含中国建筑等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