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草木蔓发,毕节各地一派忙碌景象——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的“订单班”实训室里,养老、育婴、家政等现代社会服务产业的学生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实操训练。
威宁自治县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室,来自广州番禺区第五人民医院内科的副主任医师杨松海正带着科室医生查房。
纳雍县零工驿站内,返乡群众通过“毕就业”小程序快速匹配到本地物流岗位。
…………
近年来,毕节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贵州关于毕节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国函65号文件政策机遇及省委“1+2”政策红利,聚焦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和“两区一典范一基地”战略定位,围绕市委“六个三”重点工作,全力打造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以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推动全市人力资源开发取得积极成效。

大方县乌蒙农工同心人力资源产业园内,工作人员在直播销售农特产品(何力辉 摄)
毕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围绕《推动毕节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可持续提升行动计划》和教育、就业两个专项方案,打出政策‘组合拳’,靶向解决人力资源开发痛点。教育、医疗、就业领域协同发力,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24.4万人。”
畅通体制机制,人才有依有靠
毕节人力资源丰富,但是劳动力技能不高,就业竞争力还不强。如何破题?在不断摸索前进中,毕节找到了答案: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
毕节围绕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健全职业教育体系、提质职业技能培训、提升人口整体素质等,不断强化要素保障、要件支撑,着力打造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环境。
——坚持高位推动。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成立人力资源开发专班,建立跟踪督导、问责问效工作机制,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坚持改革驱动。按照“高端人才扩容、中端人才提质、初端人才倍增”的总体思路,强化改革引领,毕节先后出台了《毕节市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毕节市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实施方案》《毕节市人力资源开发“十四五”规划》系列文件,着力健全完善全生命周期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制度机制。
——坚持优势带动。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推动毕节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等省直部门支持各类资金,为毕节补齐短板弱项、推动比较优势创造性转化落实注入新动力。
——坚持统战联动。发挥统一战线资源优势,协调推动实施帮扶项目645个,争取帮扶资金帮助毕节培训各类人才59.38万人次,为毕节人力资源开发汇聚力量。

广州市专家服务团到毕节开展智力帮扶活动(薛强 摄)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一年多时间,我们成功引进66名博士。”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肖建宗表示,作为毕节唯一一所本科高校,要不断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毕节发展积蓄更大力量。
2024年以来,毕节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916名,新增培养技能人才近10万人。建立市级人才团队52个,投入建设支持经费为各行业领域人才提供干事创业平台。创建“骨干培育工程专家工作室”16个,系统培养技术骨干211人。通过全方位努力,全市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46人,办理省市两级“优才卡”881张,努力打造“人才满意”的发展环境。
筑牢民生基底,服务可知可感
4月11日,毕节市新就业群体友好医院在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式揭牌。作为首批打造的新就业群体友好医院单位,医院在门诊大厅设立24小时暖心服务驿站。

毕节市新就业群体友好医院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谭虎 摄)
医院将结合实际需求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量身打造健康体检、健康管理优惠套餐,同时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群体的父母、妻子、丈夫、儿女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延伸医疗服务。
“真的很感谢新就业群体友好医院的建立,提升了我们新就业群体的幸福感。”美团外卖毕节运营中心办公室主任孙亮说。
优质医疗服务,一头连着民生民情,一头连着社会发展。近年来,毕节围绕人力资源开发,推出一系列暖心举措获得群众点赞。
近年来,毕节全面推进“健康毕节”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目前,每千人执业(助理)医生数和注册护士数分别达2.75、3.88。全市共建成7家县级儿童监护病房(PICU),PICU覆盖全市8个县区,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有20家设立了老年医学科。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孕产期和儿童保健门诊建设,全市乡镇卫生院(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化孕产期和儿童保健门诊比例达81.07%。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元化、精准化开展科普宣传和科学素质教育。

第十一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贵州赛区毕节赛点选拔赛上,选手讨论调试参赛机器(陈曦 摄)
3月29日,毕节市第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毕节市科技馆举行。大赛现场,参赛选手们分别从课题背景、主要技术、设计概要等方面详细地阐述自己的作品。毕节市第一中学的带队教师葛永普说:“现在学生参与性、积极性越来越高,作品也越来越丰富,整体科学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近年来,毕节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提质,有力助推毕节全力打造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基地。

选手在赫章职校参加毕节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新能源汽车维修比赛(陈春志 摄)
近日,走进七星关区第十实验学校,教室里传来琅琅读书声,学生们精神饱满,青春昂扬,展现出良好的学习风貌。操场上,学生们跳健美操、打篮球、跳绳……充满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七星关区第十实验学校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和常态化教研活动,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近年来,毕节大力提升整体教育水平,通过“特岗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公费师范生招聘教师,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达到10.8万人。新增“黔灵名师”、省级骨干教师295人,新增市级骨干教师、市级教学名师1072人,教育师资水平显著提升。
创新工作举措,就业有路有方
4月8日,大方县天麻营养袋立体栽培技术示范培训在大方县小小农业服务家庭农场举办。培训现场,特派员采用“理论授课+基地实践教学”的方式,结合天麻生物学特性、生长周期及适生环境,以通俗语言配合现场演示进行细致讲解,让种植户“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这是毕节坚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主抓手,着力推动技能人才培育质效提升的一个生动场面。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订单班”学员在广东技工培训基地进行实操训练(雷昶 摄)
2024年,毕节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8.65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9.92万人,培育“毕节工匠”技术技能人才6.06万人,“订单式”“定岗式”培训3289人,培训高素质农民、农村实用人才6.87万人,历年累计数已达35万人以上,参加创新创业行动农业技术人员2586名,揭榜挂帅榜单324个。
开展技能培训,是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1个、公共实训基地4个(在建1个),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机构10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人才基地等各类人才发展平台18个,县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4个,市级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34个,省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个,各类科技创新平台77个。

纳雍县宣慰街道美容师培训班,老师在示范讲解美容知识(杨英 摄)
在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口素质的同时,毕节坚持人力资源开发就业导向,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数字赋能优服务。优化劳动力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功能,升级改造“毕就业”微信小程序,推动“码上找工作”更加便捷。建成“线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拓展人力资源服务成效。累计采集劳动力信息600余万条,监测返乡返岗务工人员71万余人,收集发布市内外岗位28.49万个。
——劳务协作拓岗位。探索建立劳务协作站“1+N”服务模式,构建市外就业服务“一张网”,与80个城市稳定劳务协作关系,累计建设劳务协作站21个,“山海心连之家”28个,全面拓展就业岗位,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就业之忧”。
——创新服务稳就业。创新实施“夜市招聘”“零工驿站”等举措,强化“1311”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实现就业。累计开展“夜市招聘”活动65场,开发岗位2.7万个。建成9个“零工市场”、880个零工驿站,提供“零工”服务26.52万人次。

2025年广州市天河区—毕节市七星关区东西部劳务协作专场招聘会在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举行(李华 摄)
“将推动成立西部地区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建成轻纺、能源、旅游等产业就业培训联盟,打造一批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培育一批优秀劳务品牌。”毕节市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随着“数字就业”示范市、“技能毕节”升级版等工程推进,毕节正从“人口大市”迈向“人才强市”,让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全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作者:杨小旗
一审:王云
二审:梁慧颖
三审:王韵
相关文章:
毕节:人才荟萃活力涌04-26
港澳一周丨港澳航天员最早将在2026年执行飞行任务04-25
民生一件事 全国首场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进行04-25
让知识产权“落地成金”,济南高标准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