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沙晚报网】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炎炎
人物名片
罗祾,1999年毕业于湖南师大附中第六届超常班。现任国网上海电科院城市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国资委首批派驻世界经济论坛央企研究员,正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新能源、智能电网和低碳技术的研究,负责国网上海电力的智库研究工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11项、全国管理创新二等奖1项。是IEC、ITU、IEEE等多个国际标准组织的专家委员,创制了电力领域多个国际标准。

罗祾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人物素描
他16岁成为少年大学生,23岁赴美读博。放弃国外高薪工作,27岁学成回国,投入祖国的电力事业,这份选择,是出于内心的从容与自信:中国的电网技术是全球梦寐以求的尖端技术,对“双碳”的研究,能够加速我国能源转型和能源革命进程。
2024年,在波兰弗罗茨瓦夫召开的国际电信联盟(ITU)电信标准化部门第5研究组全体会议上,由国网上海电科院牵头并发起的ITU标准提案《碳排放核查知识图谱数据标注指南》成功获批立项。这是ITU最高等级标准,也是在“双碳”领域ITU的首个碳核查标准提案,而这一提案的主要研究者便是罗祾。近日,“校友回湘”寻访组专访了罗祾。
质朴教育,不以功利心看待学习
“附中的教育是一种非常朴实的教育方式。”在罗祾的记忆中,无论是后来在浙大读本硕还是在美国读博,自己养成的不以功利心学习的品质,与师大附中质朴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除了有浓厚的学习氛围,班级的运动氛围同样浓郁:“大家都很喜欢运动,我们会经常和平行班的学生一起踢球、打球。”
“附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学习,而是住宿。”刚入学时,附中老住宿楼的条件颇为艰苦,“木地板每走一步都嘎吱作响,在夜晚静谧时分,这声音格外清晰”。但生活总会在不经意间带来惊喜,他幸运地赶上了师大附中修建自己的宿舍楼。三室一厅的布局,每个房间规划住8人,成为同学们温馨的港湾。大家在这里休息、交流,分享着学习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为这段难忘的求学岁月增添了一抹别样的温暖色彩。
学成归国,电博士的“碳”索之路
出国深造期间,师大附中教育的家国情怀始终在罗祾心中。从美国博士毕业后,他毅然回到祖国,在上海开启电网谐波监测治理研究。
现代人的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电,对用电质量的高要求,正是他一次次创新的动力。为了捕捉来去无踪的“谐波”污染和电压暂降,罗祾团队从800kV的奉贤特高压站一直测到10kV的配电站,完成了国内最大规模同时性电能质量测试,积累了海量的宝贵数据。罗祾还发明了一套移动监测装置,让检测更智能,不仅实现了临时检测数据与在线监测系统的融合,还为企业带来上百万元的节余效益。由此,罗祾和他的项目组获得4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此后,罗祾的研究方向转向宏观能源政策研究——“双碳”。他紧跟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步伐,深入研究上海的能源形势、产业结构以及碳排放现状,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降碳策略。比如在园区降碳方面,他提出工业园区可通过分布式光伏建设、调控热冷需求来优化能源结构;农业园区凭借广阔空间,适合发展“光伏+”及生物质能的碳捕集与储存;商业园区则可借助虚拟电厂、车网互动等灵活性资源实现节能降碳。同时,罗祾还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出版了上海市第一本能源“双碳”专著,发布了全球第一个碳核查方面的国际标准。以自己的学识和专业,为“双碳”产业链的数据规范贡献力量。
对话校友
长沙晚报:碳中和是非常热门的话题,可以结合您的专业讲一下长沙在这方面的发展建议吗?
罗祾:每个城市都在探寻专属的碳中和发展路径,长沙也不例外。长沙资源禀赋良好,城市绿化面积大,在碳汇方面大有可为,可进一步挖掘潜力,扩大森林碳汇规模。同时,长沙在新能源领域发展空间广阔,应加速新能源对传统火电等高碳能源的替代,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项目,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
长沙晚报:在培养创新拔尖人才方面,附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您认为附中的哪些教学理念值得借鉴和传承?
罗祾:第一是竞赛培养。这并非单纯的选拔,而是对学生思维的深度锻炼与长远塑造。附中在这方面表现卓越,通过竞赛激发学生钻研精神,拓展思维边界,为未来发展筑牢根基。第二是实践课程。附中丰富的实践课程也值得传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进而促进逻辑思维与思考能力的成长。
本文来自【长沙晚报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创制电力领域多个国际标准 | 校友回湘·杰出校友面对面04-06
2025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开幕04-05
广汽集团:3月汽车销量同比下降3.01%04-03
首航新能创业板上市首日大涨244%,光储双赛道领跑全球能源转型04-03
总投资49亿元 6个重大项目在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开工04-03
上海广告行业首次突破3000亿,5年营收规模实现翻倍增长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