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悟空”号在轨十年!我国空间科学卫星领域涌现重大成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8:15:00    

从2015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发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成功发射以来,我国空间科学卫星阵容不断壮大。3月31日,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举行重大成果专场发布会,“我国空间科学取得国际领先成果”入选重大成果。

今年是“悟空”号在轨科学探测第十年,原本设计寿命只有3年的它,经过多次延寿评审,仍坚守岗位。研发团队为它安装的“火眼金睛”,能间接探测暗物质的存在。

“悟空”号

“‘悟空’号工作时间越长,积累的观测事件越多,利用它获取数据得到的模型可信度就越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董晓龙解释,人类发射的绝大部分空间科学卫星,实际在轨的工作时间都会远长于设计寿命。“哪怕卫星确实在轨出现‘疾病’甚至‘残疾’,我们也要尽可能发挥它的余热,继续在能力范围内获取更多的观测数据。”

好消息是,“悟空”号依然身强体健,有效载荷性能变化保持在1%至2%的水平。该卫星已探测了超过161亿的高能宇宙粒子事件,生产超过270TB的高级数据产品,累计向全世界公开发布了超过23万个高能伽马射线数据。

目前,空间科学先导专项已发射的空间科学卫星中,除返回式卫星实践十号已完成搭载任务返回地面外,其余卫星均仍在轨。“怀柔一号”发现迄今能量最高伽马谱线,“慧眼”卫星首次发现黑洞X射线双星处于标准盘的流量范围可以跨越3个量级,刚刚“睁眼”的天关卫星实现了人类首次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探测……

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收官星——中欧合作的“微笑”卫星将在2025年底择机发射。它将研究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的相互作用、探索日冕物质抛射事件等。董晓龙表示,《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为后续我国空间科学卫星的研制指明了方向。科研团队正瞄准原创性重大科学成果,努力推进实施一批新的空间科学卫星任务。

“探索遥远和未知,本就是人类的一种追求。”董晓龙说,科研团队必须突破超高精密测量、超高灵敏度观测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这些极限技术的突破,还可以回馈日常经济社会的发展。例如用于引力波探测的高精密测量技术,能用来测量地球的重力,帮助人们更好地看清地下水分布、冰川的消融等直接影响人类的环境变化。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刘苏雅

相关文章:

1.6万年前的人类长啥样?04-02

黑土地“小巨人”:练就独门绝技 掘金细分赛道04-01

“悟空”号在轨十年!我国空间科学卫星领域涌现重大成果03-31

全球首次!基于“济南一号”微纳量子卫星实现星地实时量子密钥分发03-20

国务院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03-20

中国目前有救捞船舶217艘、救助航空器32架03-20

春分丨踏青赏花正当时,新能源车成出游新“搭子”03-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出版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