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乳制品品牌“认养一头牛”的一则招聘广告被指“嘲讽打工人”。广告中,奶牛作为雇主“招聘”饲养员,并配文“不用出差、不用打卡、不用开例会”,被许多网友解读为对打工人生存压力的戏谑。品牌方回应,称广告本意是突出对奶牛的重视和牧场环境的优越。

当下,职场压力普遍存在,打工人的痛点很容易被刺到。这则广告本想幽默一把,但“不用出差、不用打卡”等描述,对比现实中打工人的高强度工作,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人不如牛”的联想,充满讽刺意味。这种错位,暴露了品牌在创意策划中对社会情绪把握的不足。面对争议,“认养一头牛”的回应侧重于解释其“对奶牛的重视”,未对用户感受到的冒犯进行安抚,也未明确表态是否撤下广告。这种回避核心问题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
近年来,多个品牌因“抖机灵”式营销翻车,因诚意不足的回应引来更多的负面舆论。这提醒我们,幽默不等于轻佻,创意不能脱离尊重。真正站在消费者立场思考,才能避免“自嗨式”宣传。如果让消费者感到冒犯,就要尽快诚恳道歉、及时调整。如此,品牌才能获得好感而非拉仇恨。
来源:福建日报
相关文章:
评点新闻做广告别忘共情与尊重04-23
港股消费ETF(513230)现已翻红!机构称需继续重视内需及新消费布局04-22
长安汽车辟谣:有关股东变更、阿维塔“抛弃华为”、“淡化华为标签”等信息完全失实04-19
“双金名片”越擦越亮 “中国饭碗”装更多“吉林粮”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