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发布2024年十大科技进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20:54:00    

2024年,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林草资源高值化利用及生态安全维护等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4月23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发布了2024年十大科技进展,这十项标志性成果发表于多个国际权威期刊,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林草产业发展提供了核心科技支撑。

破译深纹核桃无间隙基因组

研究团队整合PacBio HiFi、ONT超长读长测序与Hi-C技术,首次完成深纹核桃品种“漾濞泡核桃”端到端(T2T)无间隙基因组组装(537.27 Mb),核心基因完整度达99.1%。

该基因组揭示了紫红色内种皮形成的关键基因(如ANR、CHS),为核桃品质改良与分子育种提供高精度“基因地图”,研究成果发表于《Horticultural Plant Journal》,获云南种子种业联合实验室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创新泡核桃授粉技术

历时十年,研究团队选育出雄花开放期与主栽品种雌花期相遇的授粉品种“大滑皮”,其花粉萌发率达58.34%。结合无人机喷洒花粉悬浮液技术,使主栽品种“漾濞泡核桃”坐果率提升16.6%(达89.1%),单株鲜果增产23.26kg,坚果三径均值增加0.49cm,单果重增加0.38g,出仁率提高1.72%。制定的团体标准《核桃人工辅助喷雾授粉技术规程》即将实施,成果帮助解决云南核桃授粉不良问题,有效推动核桃产业标准化。

揭晓文山兜兰物种起源之谜

文山兜兰为中国特有的兰科兜兰属原生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形态介于巨瓣兜兰与同色兜兰之间,因此过去一直被认为是天然杂交种。

文山兜兰 图片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研究团队通过全基因组SNP数据与贝叶斯计算(ABC)模型,否定了文山兜兰为近缘种巨瓣兜兰与同色兜兰杂交起源的假说。文山兜兰从巨瓣兜兰分化后,通过适应性基因渗入从同色兜兰获得遗传物质,形成中间形态。

文山兜兰 图片来源: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该研究揭示了双重分叉分化与基因渗入协同驱动物种形成的机制,为濒危兰花的保护提供了进化生态学依据。成果发表于《Molecular Ecology》,获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兰科植物专项调查资助。

发现樟科新种“华樟”

研究团队在云南南涧县发现樟科新种华樟,其树高达20米、胸径1米以上,叶背灰白具波状缘,果实厚扁球形。华樟目前仅发现分布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拥翠乡及宝华镇海拔2250米至2600米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仅有3个种群,均位于云南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现有数量不足2000株。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评价标准,其濒危等级为易危。该发现丰富樟科多样性,为珍贵用材树种开发与樟科分类系统修订提供关键证据,成果发表于《西北植物学报》,获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专项资助。

华樟形态特征

科研人员对植物新种华樟开展调查 张宜 摄

明确木兰科喙木兰属单系分类地位

研究团队基于木兰科叶绿体全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证实了司马永康-陆树刚系统界定的喙木兰属范围是单一而合理的,从而解决了Dandy、刘玉壶等对该属界定的长期争议。该成果为喙木兰属系统分类提供了分子证据,推动了木兰科分子系统学研究,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揭示甜龙竹笋膳食纤维调节肠道菌群及保肝机制

研究团队通过高脂饮食小鼠模型研究,首次证实了甜龙竹笋可溶性膳食纤维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并抑制肝脏炎症机制,结果表明饮食诱导型脂肪肝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下降40%,有益细菌丰度和短链脂肪酸含量增加。该研究为竹笋功能性食品开发及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提供新方向,成果发表于《Food Chemistry: X》,获得了云南省科技厅科技人才与平台计划资助。

验证ITS2分子片段在中药材种源鉴定中的高效性

林下经济中,物种的准确鉴定对产品质量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团队证实ITS2在中药材活植物基源物种鉴定中扩增效率高,鉴别能力强,能有效区分近缘种和易混淆种。可将ITS2作为林下种植产业物种鉴定的标准片段,结合BLASTN和NJ数据分析,构建标准种源体系,为林下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突破八角叶甲绿色防控

八角叶甲又称八角金花虫,是八角主要害虫。研究团队通过转录组分析,鉴定出八角叶甲42个OBPs基因、8个CSPs基因和27个气味受体基因,发现OleuOBP3/5/6在八角叶甲触角高表达且对β-石竹烯亲和力强。从八角提取物中筛选出14种植物源化学物质(如茴香烯、β-石竹烯、3-蒈烯),研发复合引诱剂并获授权发明专利,通过缓释载体设计使林间诱捕效率提升,为八角叶甲防控提供新技术范式。成果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获云南省乡村振兴发展科技专项资助。

解析黄脊竹蝗滞育机制

黄脊竹蝗是网翅蝗科竹蝗属的一种昆虫,俗称竹蝗、蝗虫。黄脊竹蝗迁移速度惊人,破坏力强,容易导致严重的庄稼破坏、农业减产等问题。研究团队通过整合宏观与微观数据,明确黄脊竹蝗胚胎发育分为10个阶段(25℃恒温),滞育发生于第Ⅵ阶段(产卵后第45天),绘制出胚胎发育图谱。该成果为预测虫害暴发期、研发滞育干扰技术提供关键靶点,为制定精准防控策略提供理论支撑,发表于《林业科学研究》,获云南省农业基础研究联合专项资助。

揭示圈养亚洲象肠道菌群失衡机制

研究团队通过全长16S rRNA测序技术,发现栖息地和饲养方式显著影响圈养亚洲象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其中纤维素降解细菌拟杆菌门、厚壁菌门为优势菌门,发酵乳杆菌及克雷伯菌等特定微生物也检出。

研究为改善亚洲象圈养管理提供了关键见解,为模拟亚洲象自然食源结构和活动规律、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的科学保育提供了科技支撑。该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获云南省重点研发计划、云南省重点陆生野生动物疫病主动监测预警项目资助。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张小燕

通讯员:季梅

编辑:汤维

审核:王海涛

二审:钟玲

终审:彭德光

相关文章: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发布2024年十大科技进展04-23

从“三个新变化”看河北科技创新活力涌现04-22

云南腾冲:谷雨晴时正摘茶04-21

网上热议“宇树机器人参加马拉松还摔倒了”?!真相来了04-19

我国科学家“搭积木”搭出9厘米微型无线陆空两栖机器人04-19

血常规里隐藏异常,2岁男孩确诊地中海贫血04-17

文水公安破获三起电信网络诈骗案04-16

现实主义力作《成家》定档,秦岚艾伦演绎婚介职场笑与泪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