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mu、SHEIN等电商平台关税涨价后,部分商品价格翻了三倍,有消费者调侃“酱油比鸡贵”
4月25日晚上,电商平台Temu宣布即将涨价的前一晚,卖家陈广达看到同行群里流传“美区商品莫名被下架”的消息。他连忙打开后台,发现自家五六十款产品,近一半产品在美国站点都被下架,到了第二天早上,“全没了”。
等到4月26日下午,Temu买手在卖家群里解释:近期受美国海关政策影响,部分商品将暂时无法在美国站点销售,陆续将从美国站点下架。买手称,医疗器械类等高风险商品和信息不完善的商品均被下架。
根据美国相关政策,自5月2日起,将取消对中国低价值进口商品的免税政策(即T86清关政策),这曾一度利好电商平台SHEIN、Temu等中国跨境电商在美国开展业务。关税影响下,Temu、SHEIN从4月25日开始涨价。以SHEIN平台为例,一套原标价为12.85美元的裤子,已经涨价至36.79美元,涨价幅度达到186.3%。大量Temu卖家反馈,除了涨价,Temu这两天还在批量下架调整美区商品链接。
陈广达卖的是家居普通用品,不属于买手描述的两类内,也遭遇下架。让陈广达感到奇怪的是,他4月26日上架的一款新品,本应覆盖多国全站点,却被同样排除在美国站点之外。
4月26日晚,陈广达店铺里的部分商品恢复上架,单价从6美元、7美元涨到9美元、10美元左右,涨幅约30%,给平台的报价、产品的毛利都没变化。陈广达松下一口气,直到凌晨一两点,一条美国消费者的信息弹出来,“回来也没用,直接加上170%的关税,不敢买了”,他才第一次打开消费端页面,发现包含关税等的进口费用高达40美元,是商品总额的两倍高,合计一看,费用翻了三倍。
“价格涨不涨价、商品恢不恢复,其实都无所谓了。关键是关税一叠加,消费者根本就没有买的欲望。”陈广达点开后台,美国站的订单这两天直接归零。
对他这样的中小卖家而言,现在不是纠结涨价与否的时刻——得赶紧琢磨怎么“调头”,在这场关税风暴里找到新的活路。

在买手的呼吁下,4月27日晚,陈广达在Temu上新开了一家半托管店铺。“如果还想要美国市场,得调整了。”
“未来趋势,抓紧‘五一'前先行动!”在买手群里,有Temu买手呼吁卖家们抓紧时间绑定邀请码,新开半托管店铺,一次就能开三家,先到先得,优先对接流量机会。“最重要的事情和方向:先开店占坑,后续的物流核价规则,我们来跟进通知。”
半托管模式即自配送模式,商品需要卖家在销售目的地有本地库存并自行配送至当地消费者。过去,全托管模式占了Temu平台的大部分比例,一度将跨境电商变成低门槛生意,商家只需把货送到国内的平台仓库,接下来由平台接管后续的物流运输,货物以小额包裹寄往目的地。
由于小额包裹免税政策即将在5月2日取消,平台正在鼓励跨境卖家们从全托管模式转为半托管模式。根据多个跨境从业者及社群信息,Temu美国站的半托管模式在4月27日起支持“国内直发”,从中国直邮发美国的商品可以即刻发布上线销售。
某Temu买手发布的“美国半托 从中国发货的解释(4.25初版)”显示,中国发货的半托产品,定义为“长时效运输半托商品”,发货时效有九个工作日,与普通的半托管商品相比,延长了七个工作日。
Temu关于半托管的最新解释,图源/采访对象
陈广达的半托管店铺保证金为1万元。“反正先开了再说。”他说。美国市场占了他近半的销量,这两天产品关税涨价后,“基本没有美国单子了”,日销量从六十多单降到二三十单,每天的营收利润也从四五百元滑到两三百元。
陈广达这几天都在了解半托管模式,打算找货代核价算算帐。最大的问题在于资金压力,对于中小卖家而言,不仅需要考虑大额包裹运输的物流关税费用,还得考虑囤货情况、仓储费用,以及履约时效的问题,当海运波动等因素导致延迟发货,可能会遭到平台罚款。
政策变动下,跨境卖家们在“摸着石头过河”。陈广达在卖家群里看了一圈,核价规则众说纷纭,有人说半托管核价会高于全托管,也有人说会更低。在社交媒体上,各种灰色操作也不断浮现,从伪造虚假物流的“科技单”到利用快递漏洞的“跑水单”,这些“潜规则”背后也隐藏着未知的风险。
在半托管模式里,陈广达预计备10万元以内的资金。为了预防海外仓滞销风险,他还考虑做多个平台,把美国电商平台亚马逊也做上。

早在今年2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宣布加征关税以及T86清关取消之后,寻找其他海外市场的增量,逐渐成为在美电商平台和跨境卖家的共识。
陈广达参加了Temu的蓝海市场扶持活动,包含新西兰、阿联酋、乌拉圭、巴基斯坦、越南等45个国家和地区。从今年三四月起,该活动陆续开展了3期,最新一期的活动时间是4月23日到5月24日。
4月27日下午2点多,陈广达的买手在群里呼吁:“非美市场流量爆发在即!所有卖家立即行动:全力冲刺非美全托管上新。”随即附上非美市场的爆品清单。
陈广达正在拿一些品质较高、售后比较少的产品“试试水”。他发现,上述活动产品以商家报价的六折予以售卖,“基本不赚钱”,如果遇到买方“仅退款”,还得做赔钱买卖。销量也不达预期,只有日本、韩国能支撑一些销量。
但他还是选择跟随平台脚步,去开拓其他国家市场。同行群里,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做法:要么开发其他站点的新品类,或者做美国半托管模式。大家都在一边观望,一边调整,陈广达形容自己“船小好调头”。
按照平台系统下的四五十份备货单,他现在会只备货一半到平台仓库,“尽量不压货”。
从2月到4月,美国关税政策频变,许多跨境卖家都遭遇美国订单“过山车式的颠簸”。近三个月来,陈广达的订单销量先跌、后涨、再跌,营业额2月暴跌至2.3万元,到3月逆势冲到3.7万元最高点,4月再度滑落至2.7万元。
在广州做制衣三十多年的张生,常做SHEIN品牌的订单,也遇到类似的情况。“要么火到订单都做不完,要么突然就没事做了。”3月下旬,他和附近几家SHEIN供应商都“没什么事做”,晚上6点工人就能下班。4月后,SHEIN订单暴涨,每晚都要加班到晚上十一二点,忙到车位都找不到,还要外发打包给其他工厂。但到了4月21日,SHEIN的订单生意又“突然淡下来”,附近工厂老板那几天闲得出去钓鱼。
比起同行的观望,张生算是最早决心“从外贸转内销”的一批人。在美国加征关税125%后,他主动找了“爱依服”的国内服装品牌接单,不再打算接外贸单。工厂一共有二三十个工人,每人九千元月工资,其中有六千元的工资都是工厂垫付。“万一订单被取消,工厂亏损会很重。”张生说。
做了内贸单后,张生意外发现,衣服尺寸变小后,生产速度还能提升起来。“外单每天270件、280件的速度,拿去做内单,可以做到300件。”
责编 | 要琢
相关文章:
关税涨价后,跨境卖家寻找新生意04-28
被罚近60亿元!两大巨头,发生了什么?04-27
饿了么宣布:逐步取消“超时扣罚”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