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弘
近日,中亚五国与欧盟领导人在乌兹别克斯坦举行“中亚-欧盟”峰会,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近年来,全球主要力量开始加码中亚外交,升级与中亚五国的关系,建立定期战略对话机制,密切在战略、安全和经贸等领域的合作,中亚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地位正迅速上升。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中亚五国的战略自主意识不断深化,不断强化地区集体身份认同,并建立稳定的中亚国家元首协商会议机制,协调地区合作和战略发展,推动加强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战略对话。中亚先后与俄罗斯、美国、中国、欧盟、日本、韩国和印度建立“C5+1”合作模式,在地区安全、资源开发和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合作。
首先,中亚的地缘意义吸引大国重视。近年来,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地缘安全危机频发,大国开始重新审视中亚的战略意义。中亚连接欧洲、亚洲,在当今的国际政治和全球经济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大国的地区发展倡议也纷纷聚焦中亚,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中亚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升级,俄罗斯的欧亚经济联盟巩固地区传统的经济和人文合作,欧盟的“全球门户投资计划”为中亚发展注入活力。通过中亚的东西和南北交通走廊建设促进中亚基础设施指数级的扩展,正在将中亚从“内陆洼地”转变为“全球供应链枢纽”。
中亚的战略资源吸引力上升。在地缘经济多极化背景下,“资源多元化”成为国际合作新范式,“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合作的新规则。中亚坐拥全球38.6%的锰矿储量以及30%的铬储量,其战略资源库引发新一轮全球争夺。欧盟已将中亚定位为“能源新边疆”,重点开发稀土与基建合作;俄罗斯强化传统能源纽带,中国深化产能合作,美日印则寻求技术换资源的新路径。
其次,中亚整体外交影响力上升。中亚国家在多边合作中采取“平衡外交”策略,试图在俄罗斯、中国、欧盟和美国之间维持灵活性,以最大化经济利益。这种策略使得中亚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舞台,各国纷纷加大在中亚的外交投入。中亚国家在大国博弈中展现出惊人的战略灵活性。哈萨克斯坦托卡耶夫政府即是如此,既接受欧盟的制度输出,又与俄罗斯保持传统纽带,更积极拥抱中国的市场机遇。
中亚成为大国外交新焦点,必然会增强中亚五国的影响力,也会有利于中亚地区基础设施、能源开发和贸易往来。大国投入增加带动了中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和贸易往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国推动的“中欧班列”,欧盟力推的“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及俄罗斯、伊朗和印度推动的南北运输走廊,使得中亚地区的交通物流网络更加便捷,必然会提升中亚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大国共同支持中亚应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威胁,也会有助于地区发展、稳定。
最后,大国竞争可能导致中亚地区形势复杂化。随着多极格局的不断发展,大国在中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国将加大在中亚的外交投入,争夺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例如,美国可能会采取更加积极的外交策略,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和安全合作。美国、欧盟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可能导致地区局势复杂化。虽然中亚国家在大国博弈中展现出战略灵活性,但外交独立性也可能受到影响。
中亚的稳定与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呵护。中亚的崛起既是全球格局多极化的必然,也是区域自主意识觉醒的产物。世界多极格局使得中亚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的新焦点,增强了中亚国家的国际话语权,这是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多极博弈的新舞台,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争夺控制权,而在于培育共同发展的韧性。
大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应该多做“加法”,应尊重中亚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不能干涉中亚的内政,避免中亚成为大国地缘政治斗争的新舞台,避免要求中亚国家做“选边站队”的事情。正如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所言:“中亚的未来,应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而非地缘争夺的战场。”这种战略远见,或许正是破解当代国际困局的金钥匙。(作者是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
相关文章:
多极格局下中亚吸引大国外交04-08
“推迟关税90天”消息致市场巨震 白宫辟谣后美股重拾跌势04-08
白宫:暂停加征关税90天是“假新闻”04-07
中俄学生云端共上一堂课04-07
美政策阴晴不定 德国考虑撤回1200吨存美黄金储备04-06
“90后”潘文启,新职明确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