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杨之甜 陈浩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弋
安阳、洛阳、南阳、信阳、襄阳、岳阳……“阳”这个字,似乎和中国地名紧紧地绑在一起。要是细细地数上一数,你会发现,这可不是巧合的“个案”。据统计,我国县级以上带“阳”字的地名,有120个左右。
4月21日晚,在2025 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了不起的甲骨文”创作者之夜线上联动直播中,顶端创作者、甲骨文科普博主李右溪解析了甲骨文中“阳”字的演变。
李右溪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甲骨文方向,机缘巧合,她成为了一名甲骨文科普博主,将原本枯燥晦涩的甲骨文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给公众,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古老的文化和汉字,对三千多年前的人与事产生共鸣。去年,顶端新闻甲骨文频道正式上线,李右溪也成为一名顶端新闻创作者。
直播分享中,李右溪介绍说,殷商甲骨文中“阳”字的写法,左边是层峦起伏的山丘,右边则是阳光普照的意思,所以“阳”字最早的意思就是山被日光照亮的那一面。在古代,人们对环境的掌控能力还没那么强,因此面对自然灾害时,往往选择搬离故土,选择山南水北,阳光充沛的地区作为新的家园。
战国著作《谷梁传》记载:“水北为阳,山南为阳。”中国地处北半球,太阳基本从南面照射而来,这决定了山的南麓日照效果更好,成为阳坡。山的北麓不仅日照少于南坡,冬季还可能会与冷空气“面对面”,得名“阴”坡也就不足为奇了。再加上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大多呈东西走向,自西向东流,受到重力作用,会产生顺时针的转向,水流多冲刷南岸,南岸地势多低湿,光照少,故有“水南为阴”一说。
安阳最早的地名叫做“相”,战国时期改叫“宁新中”。公元前257年,秦国大败魏国,夺取宁新中。“宁”和“安”意思相近,这个地方又位于淇水的北面,按照水北山南为阳的规矩,便改名为“安阳”。
“‘阳’字是一个充满悲悯,又满怀着希望,永远向阳而生的字。每个汉字之所以成为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背后的源头都在甲骨文。”李右溪说。
相关文章:
“字”在安阳·大咖局②04-21
云鲸斩获2024中国机器人行业年度技术突破奖,加速布局家庭具身产品04-21
北京迎谷雨时节首场降雨 最高气温降至18℃市民出行需添衣04-21
第六届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优秀传记作品展示典礼在京举行04-20
“站在亚洲实现整体振兴的新起点上”04-20
今晨,甘肃古浪发生地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