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端门和午门天安门的区别(从天安门到午门的13个细节!)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1 08:54:44    

故宫是明清两朝的皇宫,是中国古代的皇权巅峰,它威严、神秘,雄伟,是北京城中最璀璨的那颗明珠。


很多人虽然去故宫里观光游玩,但你真的了解它吗?我想多数人只是走马观花的去里面拍照打卡,并不曾真正了解它的历史和故事。


其实,故宫留给我们的不只是雄伟的风光,更多的是历史的厚重和无限的遐思。


今天,我将和您分享关于天安门和午门的13个历史细节,共同看到故宫的更多闪光点。





一、天安门名称的由来


天安门是皇城的正南门,在明朝时称作承天门,寓意为“承天启运,受命于天”,寓意是极好的,那么在清朝初期为什么会改名为天安门呢?


为什么会改名?这里面有一则轶闻。


据传,李自成攻进北京时,在承天门前弯弓搭箭射向承天门匾额中的“天”字,可惜没有射中。其下属以宽慰他的口气说:“有天命者任自为。”意思是李闯王是有天命的,不必在乎这一箭准不准。李自成却误听了他的意思,以为说他没有天命,勃然大怒,要杀了这可恶的下属,之后还是被人劝解开了。


清统治者入京后可能听说了这则轶闻,故而将“承天”改为“天安”。





二、天安门的功能


天安门颁诏


1949年10月1日,我国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在这一刻,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天安门自此成为新时代的“第一景点”!其实,不止开国大典,天安门也是明清皇帝们颁诏于天下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的重大诏书,如登基诏书,要在天安门庄严地颁发下去。


明清时每一位新登上宝座的皇帝,要先在太和殿举行登基仪式,隆重发布即位诏书。文武百官则先在太和殿前跪地听诏书颁布,之后,出宫来到天安门前,站立在金水桥南北,再次聆听宣诏官会在天安门城楼上庄重的宣读诏书。最后,诏书会送到礼部,刻版印制,最终颁行到各省。



百姓听谕


明朝每月一日的早晨,承天门下将汇聚全国百姓的代表——京师大兴、宛平两县选出的德高望重的老人,聆听皇帝对他们发布的谕旨。


届时,京师地方长官顺天府尹率大、宛二县知县,从宫中领出谕旨,再传递给耆老们。


每次的谕旨都很简单,只有两句白话,是皇帝以家人父子的口气提醒百姓:春夏秋注意农时,冬季则防灾守法。例如,明武宗正德十二年二月:“说与百姓每,春气发生,都要宜时栽种桑枣。”正德十四年十二月:“说与百姓每,遵守法度,不许为非。”


有意思的是,明朝皇帝不论勤政的还是怠惰的,每月朔日都要发布这种白话谕旨,基本不误。连不怎么上朝的嘉靖、万历皇帝也要叮嘱民众勤于耕种,例如嘉靖三十三年四月发布:“说与百姓每,用心耕耘,毋荒。”






三、什么人能经过天安门


天安门是皇城的大门,在辛亥革命以前,这里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走的。只有如下几种人方能经过天安门:


上朝的朝廷高级官员;

觐见皇帝的外藩和外国使节;

大婚当日的皇后;

被皇帝召见或上任前谢恩的京内外官员;

参加殿试的进士。


明清两代的皇帝,在宫外举行完隆重的祭天仪式、亲征凯旋、南巡归来,都要在盛大的仪仗导从下,从正阳门经大明门或大清门,再笔直向北进入皇城的大门天安门,最后进入皇宫的大门午门。


如果皇帝是从御园回来,则不走午门,也不需要盛大的仪仗,而是轻车简从地从神武门或西华门进入皇宫。





四、端门


在天安门和午门之间,还有一座与天安门形制大体相同的门,叫端门。


端门如同一座巨大的屏壁,护在皇宫的大门之前,提示前往皇宫的人们,保持庄重的仪表和肃然的心境。


实际上,端门确实有护卫的作用。在端门的门楼上,清代曾收贮着八旗禁卫军接受检阅时需要用到的军械,计有腰刀、撤袋一万八千份,梅针箭十八万枚,盔甲一万八千余副。需用时领取,用毕交回。


在端门向北的通道两侧,是明清中央机构六部的公署,称为带漏朝房。五更时分来上早朝的大臣便是在此等候上朝,顺便交流政务信息、交换意见、嘘寒问暖和勾心斗角。


两侧朝房的北端,有两个门 ,一为阙左门,专走文臣;一为阙右门,走武将。






五、皇宫的正门——午门


端门继续向北,是午门前的广场,这是帝制时代京师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座广场,而在广场尽头,午门以雄浑的姿态,静静的矗立在那里,直面着走近它的人们。


午门是紫禁城最高的一座建筑,分台基和楼体两部分,它的台基高12米,比10米高的宫墙高出2米,加上门楼的上半部分,午门总高38米,宽度和进深各九楹,面宽约62米,进深约28米。


在午门东西两侧各有两座楼观,拱卫和衬托着中央的门楼,各楼阙之间通过阁道相连。从空中俯瞰,午门两侧的四座楼观如同巨鸟的两翼。这种设计不是巧合,而是四神兽之南方朱雀的象征。因此,这里还被称为“五凤楼”



午门正中的三座门洞,中间者专门供皇帝出入,左门即东边的门洞,供文武官员出入,右边即西边的门洞,原则上是供宗室王公出入的,只是并不常开,上朝人员均从左门出入。


午门还有左右两个掖门,平时关闭,在太和殿举行大朝会和每月朝会时,供文武官员出入。殿试传胪(宣布结果)的当天,名次为单数的走左掖门,双数的走右掖门。


午门的东西两侧稍南,是通向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今中央公园)的门。这种设计格局是遵照了周朝就定下来的“左祖右社”的王宫建造理念。


午门中楼的左右各有明廊,安设钟鼓,每当宫中举行隆重的大朝会时,这里钟鼓齐鸣。除了钟鼓以外,这里还存放着武器、大纛,永乐皇帝使用过的长戈也摆放在这里,算作是镇午门之宝吧。





六、午门受俘


午门前是一片宽阔的广场,皇帝登上午门主持的宏大仪式,只有一项,那就是凯旋受俘礼。


战俘即敌方的首领。先被押往太庙献祭。皇帝登上午门受俘时,乐队乐声大作。俘囚被白丝带系住脖颈,匍匐在地。礼官和兵部官按照礼仪程序,向皇帝进献俘囚,由皇帝决定对俘囚的处置。


受俘礼是最能显扬朝廷声威的一项典礼,并不是每位皇帝都能遇上。康熙、雍正皇帝都曾登临午门举行受俘礼,乾隆皇帝四次登上午门受俘,并写下受俘诗保存在午门楼上。






七、午门颁布历书


我国古时是农业大国,颁布历书是一件大事。每年的农历十月一日,由负责天文历法的钦天监官员呈上次年的《时宪书》,当日皇帝便将历书颁发给百官和民众。


颁布《时宪书》之日,午门前的景象如同举行大朝会一样。王公贵族和文武百官齐集在午门城阙下,按位次左文右武排列在御道两侧,然后跪地恭听鸿胪寺官员宣布皇帝颁发时宪书的诏旨,之后,行三跪九叩礼。


这里还有个冷知识。清朝鼎盛时期,钦天监的主管官员多是西洋传教士,而非中国人。


这种做法是康熙皇帝开创的。康熙皇帝自幼就爱探究事物的原理,他十几岁时发现国内历法的推算有很大误差,而钦天监官员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后来为了鉴定西洋传教士与本土钦天监官员的演算孰优孰劣,便在午门前亲自主持了测正午日影的比试,结果西洋人获胜,此后钦天监长官的职务便例行由西洋人担任了。






八、春牛从午门进宫


每年立春的这一天,京城的地方官将象征春耕的春牛、春山抬到午门前广场,分别进献给皇帝、皇后,如果太后健在,也要献给太后。


春牛又称土牛,是泥塑的仿真牛,牛象征着春耕和丰收,在农业国家是极有意义的。泥塑春牛的旁边还塑了一个芒神,芒神是中国人信奉的春耕之神,他的外形被塑造得与农夫别无二致,头戴斗笠,一手执鞭,一手牵牛。


春山是一种装饰性牌坊,明代称为春花,用金银珠翠等物制成。


这是一项很古老的习俗,始自周朝,此后的每个朝代在立春日都会有这种仪式。






九、状元从午门出宫


古代科举考试的最高考场设在皇宫,称之为殿试。


士子们十年寒窗,在本省中了举人以后,要来京师参加三年一次的会试,会试考中者只有一二百人,被称为贡士,实际上他们已经获得了进士的资格,但需要由皇帝亲自赐予,所以贡士们还需要参加皇帝作为主考官的殿试,从而产生状元、榜眼、探花(第一甲的前三名)。


传胪(宣布结果)之后,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在礼官的引导下,可从午门正门出宫,这是亲王和宰相都无法获得的殊荣!


除了走午门正门,状元等人还需要在东长安门(今南池子路口)外,簪花、披彩,举行欢庆的游街活动。次日,还要和所有的新科进士一起出席礼部的盛宴,便是大名鼎鼎的琼林宴。






十、午门前的百官


午门前是百官候旨、听宣、领取皇帝恩赐的物品以及望阙谢恩的地方。


每天或每隔数天的五更时分,上朝的文武官员要在午门外等候。每月五日,王公、将军以及各部非主管官员,也要身着朝服,来此等候参加太和殿每月一次的朝见。如果皇帝当日不临朝,百官也要按时在此候旨,这叫午门站班。


当宫中举行盛大典礼时,文武高级官员入宫行礼,在京的中下级官员则在午门前行礼。


明朝午门前经常摆设筵席,每到节令如立春、端午、腊八等日子,皇帝例行赐百官节令食物。而清朝虽然也经常赐给百官食物,但不在午门前举行。


明朝其他类型的宴会,也常选在午门前举行,而清朝则是在宫中的重要宫殿举行。






十一、午门杖刑和会审


民间常有“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其实这是不存在的。因为皇帝要处置某位犯了重罪的大臣,也需要经过刑法机构的审讯,才能定罪。但午门确实是皇帝对大臣施威的地方,这就是午门杖刑。


皇帝对触怒他的大臣,常会施以杖刑。除了当庭施仗外,大多会拉到午门外施刑,具体位置在午门中央通道的东侧。


杖刑是一种酷刑,加之施仗的轻重掌握在宦官手里,因此明朝有数十名大臣在杖刑下当场丧命或重伤后不治身亡。


除了杖刑大臣,遇到一些朝廷与官场的重大案件,午门也会被皇帝特命为会审的地方。例如例如成化年间的官员受贿案、弘治年间的科举舞弊案(唐寅等人欲得高第夤缘主考官案件)、康熙年间的陈汝弼受贿案等,都曾在午门展开卷宗浩繁、人员众多、激烈而耗时的审理。







十二、午门灯火和花衣观礼



午门是皇宫的大门,自然不是平民百姓能够随意靠近的。但历史上,午门也曾两次开放给平民百姓。


第一次是在15世纪午门初建成时,明成祖朱棣为了与民同乐,宣布每年正月的灯节,允许百姓和文武官员在午门一同观赏灯火。


届时午门前搭设鳌山灯,京城百姓们扶老携幼,穿行在午门前,灿烂的灯火和民的笑声融成太平景象。明成祖则在午门城楼赐宴高级官员。但是永乐13年(1415年)发生了火灾和踩踏事故,有人因此丧命,从此便取消了午门观灯的活动。


午门前再次呈现百姓参与的喜庆场面是四个半世纪以后的事。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清廷隆重举办同治皇帝的大婚,午门前放开禁令,允许百姓前来瞻礼,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必须穿花衣。


花衣就是蟒衣,当时很多京师百姓都到估衣店去租借蟒衣,但供不应求。正阳门(今前门)外有家雨衣店看到了商机,他们在油彩的高丽纸上画出蟒衣图案,便宜出售给百姓。不少人就是穿着这种廉价的纸蟒衣,去参加皇帝的婚礼。





十三、午门前的历史危机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是发生在皇宫门口的一场著名事变,他从此登基为帝。其实,在午门前也发生过一场危机。


明朝正统(1449年)八月,二十三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首领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被蒙古瓦剌军队掳走,史称“土木事变”。


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奉皇太后之命代理皇位,登临午门摄理朝政。彼时,群臣齐聚午门前,声讨王振的罪行,哭声震撼着午门。而王振的党羽宦官马顺仪仗他往日的气焰,呵斥大臣们退下,却被群情激奋的大臣当场打死!


群臣又不罢休,要求朝廷交出王振的另外两个党羽,也是当场击杀。禁卫军感觉事态严重,要予以镇压,吼叫着要去捉拿肇事的大臣,朝班大乱。郕王朱祁钰不知如何是好,欲起身离开。


事态如此紧张,如果皇帝离开,局面将失去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这时,兵部尚书于谦站了出来。他走上前去请郕王重新坐下,并谕旨百官:打死马顺等人的事是其罪有应得,可以不必追究。于是禁军和百官都安定下来。


在这场危机中,于谦明智果断,勇于担当,稳定了朝廷大局。紧着着他成功领导了北京保卫战,挽救了明王朝的一场空前危机,以民族英雄的形象彪炳史册。



故宫是明清帝国的精华,是北京城里最炫目的结晶。很多人来北京就是为了去看一看这座昔日的皇宫,但如果您不了解它的历史,那就很难理解它的伟大和威严。

相关文章:

上海适合夜游的景点:这8处新夜景打卡地,有你家门口的吗?12-11

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解密第三十二福地之江西龙虎山12-11

穷游攻略:如何在有限预算下畅游世界?12-11

嘉兴十大旅游景点大全,嘉兴周边游好去处,你去过几个?12-11

一线天是什么意思(详细解析一线天筹码战法的实战用法)12-11

虎林市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黑龙江虎林市四个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喜欢的不要错过了12-11

武定狮子山一日游攻略(云南楚雄旅游—狮子山已衣大裂谷)12-11

端门和午门天安门的区别(从天安门到午门的13个细节!)12-11